新安药学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合理用药 - 儿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

春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防控

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5-02-27 13:39:18 浏览次数: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孩子的抵抗力差,在忽冷忽热的天气下非常容易生病,家长们学着认识这些疾病,并掌握必备基本常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

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可以是数小时~2天。绝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先是出现发冷、寒颤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摄氏39℃以上,持续3~5天,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状。
治疗:在治疗上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如初起流鼻涕、打喷嚏症状较重时,可以吃些治感冒的药;咳嗽、咳痰等症状较重时,可选用祛痰和止咳药物;出现高烧,可吃些退热药。
居家护理:注意多补充水分、多休息,通常可在一周内痊愈。若发现孩子高热持续不退或退热后体温又上升,同时出现咳嗽、喘息、面色发白或青紫时,就有并发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另外,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2、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起病初期症状似感冒,有发热,体温可达40℃,有流涕、咳嗽、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起病2~3天后,口腔两侧颊部的粘膜上可出现小白点,周围有红晕,4~5日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逐渐由发际、前额发展到颜面、胸背、四肢、手足心。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0天左右。一旦麻疹治愈,可获终身免疫。
治疗:无并发症的麻疹患儿不必住院治疗,但患儿在出疹的前5天内传染力很强,必须严格隔离。若患儿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有可能并发了肺炎,如果在出疹过程中患儿声音嘶哑,喝水即呛咳,这是并发喉炎的前兆,这些并发症都要及时就医。
居家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患儿保暖。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这样可以使皮疹易于发透,又利于体内毒素的清除。发热有助于皮疹透发,所以出疹期高热不退可用小剂量的退热药,但体温不要降得太低,维持在38℃左右。每天可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擦净鼻和眼睛。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到公共场所。

3、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治疗:发热须休息,高热用退热剂。抗病毒药:非重型可不用抗病毒药,有免疫缺陷的或用免疫抑制剂的如血液病、肾病可用些药,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阿糖腺苷等。
居家护理:隔离到全部皮疹结痂。注意皮肤清洁,勤换内衣。不宜洗澡,防止抓破皮肤。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4、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5岁儿童。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主要症状:多因与患儿直接接触传染所致。患儿被传染后,经过10~21天才发病,开始有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在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疹子。疹子往往在1天内,从面部开始很快布满全身,四肢较少。一般待疹子出齐就退热。疹子数没有明显脱屑,也不留色素沉着,通常体温不高,患儿精神较好。风疹发病较轻,全病程2~3天。得过风疹可持久免疫。
治疗:无需特殊治疗。如咽痛,可用温热盐水漱口,发高热而伴有头痛者可服解热剂。少数患者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关节炎或心肌炎、脑炎及肝炎等,需及时送医。
居家护理:在体温较高时需要卧床休息及多喝水。可吃稀饭或半流质饮食。
预防措施: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5、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首先出现发热、浑身酸痛、流涕、咽部红肿等症状,1~2天后腮腺肿胀,一般一侧腮腺肿痛1~2日后另一侧肿。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耳下明显,肿胀处不红、发亮,张口、触压时疼痛。发热在3~5日后可退去,腮腺肿胀约1~2周后消退。
治疗:无并发症的儿童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孩子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痿糜、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需及时送医院诊治。
居家护理: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不要给儿童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6岁以下患病率尤高。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流脑季节性明显,2~4月是发病高潮。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及抽搐、颈部僵硬等异常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
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当敏感。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
居家护理: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要保证充足的水分。要时常通风,保证房间内空气新鲜。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