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药学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合理用药 - 个体化药学

个体化药学

个体化用药概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8 09:22:30 浏览次数:

    在当前的医疗模式下,当患者到医院就医时,除了物理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外,绝大部分患者还是接受药物治疗。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和同样用药方案的反应不同,一些患者有效,而一些患者无效,少数患者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影响药物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疾病、遗传与环境因素。生理因素指患者身高、体重、性别和年龄;疾病因素即患者有无合并病症、有无器官功能损伤以及疾病病程等;环境因素指患者食物种类、是否吸烟饮酒、有无合并用药等,上述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化用药,简言之就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每例患者的生理、疾病、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以最小毒副作用,获得最大治疗效果。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新生儿及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可被看作西方医学个体化用药的萌芽。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打开了个体化用药的大门,临床药师对个体化用药有了新认识,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和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设计针对个体患者的给药方案。TDM主要针对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治疗指数低的药物,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药物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与该药治疗的疾病症状类似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短期内难以判断能否达到预防效果的药物等。TD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药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该项工作,已经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后基因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与人类生理、病理以及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相关基因多态性被揭示,遗传因素导致药物疗效和毒性反应的个体差异被人们不断认识。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实际上,个体化用药并不意味着给每一位个体患者特定的药物,而是针对在基因构成或疾病分子的特性上具有相似之处的同一子群患者。
    过去的10年来,个体化药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造福千万患者。例如,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就成功打开了全球制药产业个体化医疗变革的时代大门。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因此,对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检测HER-2基因是否呈阳性,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可能获益于赫赛汀的治疗,进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因不当治疗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治疗延误和资源浪费。 
    个体化药学惠及患者的另一个案例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卡马西平。存在HLA-B*1502(人类白细胞抗原-B*1502)等位基因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后,出现重症多形性红斑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严重皮肤反应的比例显著升高。这种变异,在中国人群的发生概率为10%左右。因此用药前的基因检测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前不久,美国Medicare宣布同意为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基因检测付费,这标志着美国医保部门已经认识到个体化用药既有益于患者,又能为医疗保障体系节省资源。
    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检测赋予个体化用药新的内涵,虽然现阶段在个体化用药的前沿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检测如何结合、患者对药物反应的机制复杂、用药前须掌握所有与用药有关的基因多态性等),但可以预见,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药物和剂量。一张简单的就诊卡,只要轻轻一扫描,就能查阅出患者与药物代谢以及疗效有关的各种详细资料,医生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对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药物,并给予合适的剂量,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文献资料:
[1] 刘荣,个体化医疗:撬动医疗变革的支点,新华网,
http://sh.xinhuanet.com/2013-05/06/c_132362324_2.htm, 2013-05-06/2014-1-8.
[2] 张琰,个体化用药现状与发展方向,中国医学论坛报,http://pharm.cmt.com.cn/detail/31694.html, 2011-12-21/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