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4-04-14 16:26:38 浏览次数:
一日,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求和公西华在一起座谈言志的话题。孔子说:不要认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就认为我很了不起,不敢坦诚相说。平常你们在私下里常思索,耽心别人不理解你们,今天大家在一起说说,怎么样。
子路率先站起来说:如若给我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小国,虽然拥有一定规模的军队,但是处于大国的威慑之中,国家又逢连年饥荒,让我来治理它,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人民鼓起勇气,且知道生活的目标。孔子听了一笑了之。
孔子又问冉求怎想的,冉求回答说:给我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稍小点有五六十里的地区,我来治理它,只需三年时间,就能让那里的百姓富甲一方,至于礼义等文化产业,那就待相关贤能之人来发展。
孔子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谦虚地说:我不敢说有能力办到,只敢说努力去学习。像各国诸侯祭拜祖先以及其它重大会议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致辞的司仪。
最后孔子问正在一旁弹奏古琴的曾皙:曾点啊,你是怎么想的?只听弹琴声慢慢地弱下来,突然又有节奏地铿锵一声,曲终人起。曾皙回答说:我与他们三人不同呀。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人各有志。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感叹地说:我和曾点的志向相同啊!
阳春三月,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当厚实的冬服已收入箱底,穿上舒适的春装,邀上五六个大人,带着六七个孩童,到沂水河边戏水游春,在舞雩台上沐风赏春,然后唱着歌快乐而归。好一幅太平盛世的沂水郊游图!
孔子作为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周游列国,一生为官、为师、为友,阅人无数,却出乎意料地选择这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生命的最高追求。
对于孔夫子和其弟子的志向选择,二千五百年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子路性格爽直率真、勇猛果断,为人忠信,为子至孝,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他常遭孔子的“痛责”。孔子认为子路只是一个军事家,始终不能成为儒雅君子。但子路忠义仁勇的性格使得他追随孔子赴汤蹈火、慷慨赴义。故子路敢于在孔子与他们言志时率先发出豪言壮语。因对自己喜爱的弟子有透彻了解,故夫子“哂之”。
冉求亦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尤其博学经济学。故其在言志时抒发了振兴经济、造富于民的宏伟抱负。但冉求在为官时曾为私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批评:“非吾德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对于冉求的志向,孔子不置可否。
公西华为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为人极为谦虚,因此孔子点名让他谈谈志向。公西华说自己时常为了国务乘着肥马香车,穿着雍容华贵,但只是为诸侯做一个“小相”。孔子为了增强他的信心,最后评述说:礼乐治国,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那什么是大事呢?
曾皙被称为春秋时期鲁国的狂士,一生雍容飘洒,如将他与老师同学们在一起言志的故事看成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悠扬乐曲,那曾点演奏的是其中一段最为荡气回肠和引人入胜的高潮篇章。
孔子对他的弟子始终把着因材施教的策略,无论是当军事家、经济学家还是外交家,都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反映了对个人名利地位的追逐,其实最终表现为“咏而归”。“浴乎沂,风乎舞雩”并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超世脱俗的归隐生活,更不是追求荒淫享乐的“隔江犹唱后庭花”,而是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朴实的平凡人生,当然这种“咏而归”的生活是建立在国家安邦、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礼乐治国的基础上的。
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的、自然的,看似简明朴素,实则符合孔子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从“和谐社会”到“美丽中国”,不正是这种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现实社会的传承和传播。
春夜静好,玉兰馨香,秉灯夜读,不失惬意。
(柳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