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药学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药学科研

药学科研

我国科学家在炎症性肠病调控机制和药物干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文章来源: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9-02-28 17:08:12 浏览次数: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报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772984,81572614,81630017,91740117)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于政权课题组和同济医科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课题组,在炎症性肠病调控机制和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icroRNA-31 Reduces Inflammatory Signaling and Promotes Regeneration in Colon Epithelium, and Delivery of Mimics in Microspheres Reduces Colitis in Mice”(Mir-31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结肠上皮再生的功能,其模拟物纳米-微球体药物在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能有效缓解炎症)为题,于2019年2月16号在Gastroenterology(《胃肠肝病学杂志》)上在线发表。田玉华、徐久智和李媛为并列第一作者,于政权和刘占举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9)30396-8/fulltext。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等症状。近年来,IBD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长,并表现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的趋势。在我国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已超过3/10万,且患者年龄具有年轻化的趋势。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多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需要终身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导致肠道致残性改变,包括肠穿孔、肠梗阻和肠癌等。因此加强IBD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肠上皮细胞可以响应炎症信号,表达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小非编码RNA—miR-31。在IBD病人中,miR-31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肠上皮特异缺失miR-31导致小鼠的结肠炎更加严重,并且不能修复损伤的肠上皮。进而,他们发现miR-31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受体或信号蛋白负反馈性地抑制炎症反应,同时激活WNT和抑制Hippo信号通路来促进肠上皮的再生修复过程。该研究成果表明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肠上皮细胞能启动抵抗炎症和加快自身修复的调控机制,而miR-31是介导这一机制的重要调控因子。miR-31或类似物有可能发展成为IBD的治疗药物。该课题组进一步制备了具有粘液层粘附和缓释特征的miR-31模拟物纳米-微球体药物。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这种微球体药物在动物结肠炎模型上可以高效地将miR-31 模拟物递送到炎症反应部位,并有效地预防或者治疗结肠炎,显示出miR-31模拟物纳米-微球体药物具有在临床上靶向治疗IBD的潜力。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炎症信号激活肠上皮细胞“自身修复”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